服务项目
服务项目 Service Items
服务项目 Service Items
孤独症谱系障碍
孤独症谱系障碍(ASD,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是根据典型孤独症的核心症状进行扩展定义的广泛意义上的孤独症,既包括了典型孤独症,也包括了不典型孤独症,又包括了阿斯伯格综合症、孤独症边缘、孤独症疑似等症状。
孤独症的定义
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发育障碍性疾病。它是一种先天精神疾患,和后天家庭教养无关。该病男女发病率差异显著,在我国男女患病率比例为6—9:1。
典型孤独症,其核心症状就是所谓的“三联症”,主要体现为在社会性和交流能力、语言能力、仪式化的刻板行为三个方面同时都具有本质的缺损。其主要症状为:
1、社会交流障碍:一般表现为缺乏与他人的交流或交流技巧,与父母亲之间缺乏安全依恋关系等;
2、语言交流障碍:语言发育落后,或者在正常语言发育后出现语言倒退,或语言缺乏交流性质;
3、重复刻板行为。 不典型孤独症则在前述三个方面不全具有缺陷,只具有其中之一或之二。
提出孤独症谱系障碍的概念,主要根据是在临床上逐渐发现,很多患者未必在三个方面都有明显的缺损(比如未必有刻板的行为),够不上典型孤独症的诊断标准,但是在社会性和交流能力方面还是有比较明显的缺陷,难以用一个特定的“标签”来命名,所以引入“孤独症谱系障碍”这个概念,把孤独的相关行为表现看成是一个谱系,程度由低到高,低端的就是“典型孤独症”,高端的就逐渐接近普通人群。引入谱系概念之后,就可以说,所谓的孤独症,只要具备了“三联症”特征的一部分,就没有“是与不是”的概念,更确切的是“在谱系内的缺损程度有多深”。 孤独症谱系障碍,除了在核心症状上的表现,还有一些外围症状,比如消化系统、免疫系统、感觉系统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对人的感官干扰很大,造成自闭症患者各种各样的怪异行为。他们往往存在感觉异常,表现为痛觉迟钝、对某些声音或图像特别恐惧或喜好等;存在便秘、尿频或小便失控、消化不良和营养偏差、皮肤易生湿疹、易感冒、睡眠障碍等;其他常见行为包括多动、注意力分散、发脾气、攻击、自伤等。
孤独症的成因
一、生物学成因
孤独症的医学生物学原因,可能是遗传学因素、免疫因素、生化因素、孕产期因素等。孤独症的成因极为复杂,有遗传易感性的个体是否发病,取决于各种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很难在孤独症患者个体身上确认出一种共有的医学成因。这种病症可能是因为许多不同的医学成因(如:遗传、病毒感染、孕产期危险因素、其他原因),造成了特定脑结构或脑功能的损伤所致。至于损伤的具体部位、机制如何,仍待进一步研究。
1、遗传学因素
对有孤独症患者的家族进行研究发现,儿童孤独症同胞患病率为2%-8%,是一般人群发病率的50-200倍。双生子研究则显示,同卵双生的同病一致率为60%,异卵双生的同病一致率为0。这些证据证明遗传因素是儿童孤独症发病的重要原因。 孤独症是多基因遗传病,目前的研究,对于候选基因的数目和界定仍不清楚,对存在1位以上孤独症患者的家族进行的全基因扫描估计,该病至少是10个以上致病基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具有孤独症遗传基因的个体,称为有遗传易感性的个体。个体是否发病,除了决定于遗传因素外,还受着环境等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从理论上讲,一系列儿童孤独症致病基因降低了儿童孤独症的发病“阈值”,在环境因素、免疫因素以及其他因素的作用下发病;如果缺乏环境因素、免疫因素以及其他因素的触发,则不出现孤独症症状(Korvatska,2002)。 关于与孤独症的遗传现象有联系的异常染色体或候选基因的研究,迄今为止,还未取得一致的研究成果。目前,一般认为它们可能是7号染色体、15号染色体、5-HTT基因、BDNF基因等。这些异常的染色体以及候选基因,导致与神经系统发育有关的蛋白质(如神经营养因子)、糖蛋白、酶、受体、神经递质等的异常表达,从而引起大脑、小脑、神经发育异常,提供了易患儿童孤独症的生物学基础,加上其他因素的共同作用,最终导致了特定的神经发育障碍,从而出现了孤独症症状。
2、免疫因素
最近的不少研究发现,免疫功能障碍可能与孤独症的发生或发展存在着某种相关,但具体作用机制如何,目前还说法不一。主要观点,包括自身免疫因素、病毒感染学说、免疫接种因素。 自身免疫因素的提出者发现,孤独症患者脑部组织的免疫反应比正常人活跃,其中反应最激烈的区域是小脑(Pardo,2004)。还有人对7位孤独症患者进行研究,发现其脑脊液内的细胞激素水平(这是免疫反应的标志)同样比正常人要高,这说明孤独症患者与正常人相比,其大脑和小脑都存在着炎症。 病毒感染学说的提出者认为,免疫功能缺乏的个体,在胎儿期或新生儿期增加了病毒感染的几率,病毒引起他们中枢神经系统的永久性损害,导致婴儿孤独症。
3、生化因素
人们提出,孤独症发生可能与神经系统中神经递质的代谢失常有关。人体神经系统功能的完成,要依靠一套复杂的信号传导过程,承担神经细胞或神经---肌肉之间信号传递作用的一类重要化学物质是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不同,传递的信息就不同,神经递质在大脑不同部位的浓度高低、传递快慢、传递多少等,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方式。当前认为与孤独症关系较为密切的神经递质有5-羟色胺、多巴胺、谷氨酸等。这些神经递质的失常通常与基因异常或变异有关。
4、孕产期因素
目前人们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孕产期危险因素与孤独症有关,但可能不是孤独症发病的直接原因,它只是加强了已存在的遗传易感性,增加了孤独症发生的危险性,而可能是重要的间接原因。这些孕产期危险因素有精神抑郁、吸烟史、病毒感染、高烧、服药史、剖宫产、患儿早产、出生体重低、有产伤、呼吸窘迫综合症及先天畸形等。
二、神经心理学成因
1、心理理论缺陷说
心理理论缺陷说主要用来解释孤独症社交交往障碍。心理理论能力,是指个体对于自己或他人的信念、愿望、意图等心理状态的认识和理解,并藉此对他人的心理和行为进行解释和推理的能力,被认为是社会认知和交往的基础。自1985年开始,有人陆续以心理理论习得上的特殊损害来解释孤独症儿童在人际交往、想象、及语言方面表现出的一系列特殊障碍。 随着当前脑科学研究的进展,有关孤独症心理理论受损的神经机制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发现杏仁核、海马、左内侧前额皮层、右侧眶额皮层等脑结构可能与此有关:杏仁核损伤会使孤独症儿童难以对社会性刺激作出适当反应;海马损伤会使延迟动作模仿出现困难;内侧颞叶机能障碍对认知、记忆和情感有影响,因而与社会互动、移情等社会交往技能的发展密切相关;颞平面的结构异常与交往障碍有关。上述各个区域的机能障碍很可能导致孤独症儿童的自我封闭。
2、中枢性统合不足说
中枢性统合不足说主要用来解释孤独症患者的兴趣狭窄和特殊才能。一些学者认为,孤独症患者的信息加工不完善,其注意力经常被正常人所忽视的客体表面或个别特征所吸引,对整体情景缺乏注意,结果使得信息加工发生在局部而非整体水平上。由此也可解释一些高功能孤独症患者在记忆、数学或音乐某一领域可能具有特殊才能的现象。 一些研究发现,小脑发育异常可能与注意缺陷和整合加工不足有关。小脑被认为是仅次于额叶的信息加工系统,能够通过它的深部核团发出投射纤维,对额叶的运动、语言、认知、记忆等功能进行迅速的加工整合。小脑的蒲肯野细胞是小脑中唯一对其深部核团有抑制作用的神经细胞。孤独症患者小脑部位病变,普肯野细胞大量丧失,将会使额叶的运动、语言、认知、记忆等功能的执行速度和准确性得不到有效的调节。因此小脑病变有可能是孤独症中枢性统合不足的神经病理基础。
3、执行功能缺陷说
执行功能缺陷说主要用来解释孤独症患者的刻板和重复性的行为。执行功能是个体进行问题解决时所必备的神经心理技能,涉及很多目的性、指向性行为的适应过程,如计划、抑制控制、工作记忆、弹性思考与行动等。执行功能缺陷,对孤独症患者的仿说、反复性的思考和动作、缺少计划、难以抑制不适当的反应等作出了解释。 一些研究显示,大脑的前额叶与执行功能有着密切的联系。有人对2-4岁的孤独症患儿进行检查,发现他们额叶的局部脑血流明显降低,提示孤独症患儿大脑额叶成熟延迟。
三、生态学模式的孤独症观
孤独症的干预方法
孤独症严重危害儿童身心健康,患者如果不能获得康复,可造成终生残疾,影响患者终生的身心健康、社会交往、学习、生活、就业,给家庭和社会也造成了严重的负担。孤独症儿童的康复问题,越来越多地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也引起政府有关部门及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的高度重视。 孤独症病因和生化异常改变极其复杂,至今尚未完全阐明,治疗就更加束手无策,目前多采用特殊教育训练为主;西医近年来试用传统的或新型的抗精神病药物等进行生物医学干预;中医界将孤独症列为疑难杂症之一,进行了经络穴位按摩、中药、针灸等多种努力。 从医学生物学、神经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孤独症成因,都认为是孤独症患者有其内因,即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出现了问题;从生态学角度,则认为孤独症患者与外界的互动,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人类大脑的发展和成熟不仅仅是生理驱动(如基因)的过程,大脑皮质结构也受到学习经验的质和量的影响,也就是说,孤独症患者是可教育的。从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同时实施干预,应该是比较合理的思路,可以给孤独症康复事业带来更加广阔的前景。教育训练从业人员或机构、中西医治疗从业人员或机构,如果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而片面宣传“唯教育训练有效论”或“唯治疗有效论”,将会误导孤独症儿童家长的决策,从而贻害自闭症患者的终生健康。从内因着手实施干预,就是针对其脑和神经发育异常,进行中医、西医、中医药结合的治疗;从外因着手实施干预,就是提供尽量好的教育环境,对孤独症儿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训练。
早期干预的重要性
语言发育迟缓
语言发育迟缓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儿童口头表达能力或语言理解能力明显落后于同龄儿童的正常发育水平。智力低下、听力障碍、构音器官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语言环境不良等因素均是儿童语言发育迟缓的常见原因。若发现儿童有语言发育迟缓现象,应努力查找病因。若儿童无以上明确原因而出现的语言发育明显延迟现象,则称为特发性语言发育障碍或发育性语言迟缓。
病因
临床表现
诊断
治疗
智力发育落后
1、智力运作。也称为智商,它是指一个人学习,推理,做出决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适应行为。这些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技能,例如能够有效沟通,与他人互动和照顾自己的能力。
智力通过智商测试来衡量。平均智商为100,大多数人的得分在85到115之间。如果儿童智商低于85分,则说明比同龄人智力发展慢。
儿童智力发育迟缓的迹象是什么?
什么原因引起智力发育迟缓?
1、遗传条件。其中包括唐氏综合症和脆性X综合征。
2、怀孕期间的问题。会干扰胎儿大脑发育的因素,包括饮酒或吸毒、营养不良、某些感染或先兆子痫。
3、分娩中的问题。如果婴儿在分娩时或过早出生时缺氧,可能会导致智力残疾。
4、疾病或伤害。脑膜炎,百日咳或麻疹等感染可导致智力残疾。严重的头部受伤,严重的营养不良,脑部感染,暴露于铅等有毒物质以及严重的疏忽或虐待也可能导致这种情况。
5、以上都不是。在所有儿童智力发育迟缓中,有2/3的原因是未知的。
由于大脑具有可塑性,具有非常强大的代偿功能,2、3、4、5这些情况的孩子智力水平都是有可能提升的。只要用对方法,轻度的智力发育迟缓是可以提升到正常水平的。
感觉统合失调
1972年,美国南加州大学临床心理学专家爱尔丝博士(Ayresa.J)创导了感觉统合(Sensory Integration Theory)——即“感统”理论。
“感统”是指将人体器官各部分感觉信息输入组合起来,经大脑统合作用,完成对身体外的知觉做出反应。只有经过感觉统合,神经系统的不同部分才能协调整体作用使个体与环境顺利接触;没有感觉统合,大脑和身体就不能协调发展。
感统失调的孩子大部分智力都很正常,只是孩子的大脑和身体各部分的协调出现了障碍,使得许多优秀的方面表现不出来。通常孩子在12岁之前通过训练很容易纠正感统失调的现象,一旦超过12岁就会定型,无法改变。
造成原因
因胎位不正引起的平衡失调;
因早产或剖腹产造成幼儿压迫感不足;
造成触觉失调。 因怀孕期间不正确的吃药和打针对幼儿造成的伤害。
2、环境及人为的原因(后天性的)
由于小家庭和都市化生活,使得儿童活动范围变小,大人对幼儿过度保护,事事包办,导致儿童接受的信息不全面;
父母太忙碌,辅导少而造成幼儿右脑感官刺激不足;
出生后,没让孩子经过爬行阶段就直接学习走路,产生了前庭平衡失调;
父母或保姆不准孩子玩土,玩沙,害怕弄脏,从而造成幼儿触觉刺激缺乏;
过早地使用学步车,使幼儿前庭平衡及头部支撑力不足;
父母的要求太高,管教太严,人为地造成孩子压力太大,儿童自由活动时间太少造成精神上的伤害,产生拔苗助长的挫折等等 。
常见问题
1、躲避接触,固执于某些物件要时刻抱着才有安全感,不爱玩身体接触的游戏,嫌弃某些质地的衣物。
2、讨厌被触摸,讨厌理发、洗澡、刷牙,不喜欢绘画、沙土、泥工等手工作业。 3.爱打架 爱发脾气动手打人,对非恶意的身体接触反应激烈。
二、前庭感觉功能问题:
1、特别爱玩旋转的凳椅或游乐设施,而不会晕。
2、喜欢旋转或绕圈子跑,而不晕不累。
3、虽看到了仍常碰撞桌椅、旁人、柱子、门墙。
4、行动、吃饭、敲鼓、画画时双手协调不良,常忘了另一边。
5、手脚笨拙,容易跌倒,拉他时仍显得笨重。
6、俯卧地板和床上时头、颈、胸无法抬高。
7、爬上爬下,跑进跑出,不听劝阻。
8、不安地乱动,东摸西扯,不听劝阻,处罚无效。
9、喜欢惹人,捣蛋,恶作剧。
10、经常自言自语,重复别人的话,并且喜欢背诵广告语言。
11、表面左撇子,其实左右手都用,而且无固定使用哪支手。
12、分不清左右方向,鞋子衣服常常穿反。
13、对陌生地方的电梯或楼梯不敢坐或动作缓慢。
14、组织力不佳,经常弄乱东西,不喜欢整理自己的环境。
三、本体感觉功能问题:
1、书写速度慢,字迹不规则,书写时往往过分用劲。
2、在学习和其它活动中,顺序性和时间意识差。
3、容易因为非智力因素引起学习不良,完成简单动作常常遭遇失败,自信心不足,遇到困难容易沮丧,依赖性强。
4、学习系鞋带、扣钮扣等精细动作困难,大运动和精细运动技能差,动作笨拙,不喜欢翻跟头,不善于玩积木。
5、不合群、孤僻,在陌生环境容易迷失方向。
家庭训练疗法
1、爬行
七八个月大时,孩子应该慢慢学会爬行,通过不断努力地抬头、仰脖子,来锻炼前庭觉,向前爬行的过程对孩子来说也是一个探索的过程,能够提高孩子的手眼协调、视听能力。
因此,家长应鼓励孩子多爬行,例如家长躺在地上,让孩子慢慢爬上家长的身体;或者家长手脚着地弯成拱形,吸引宝宝从底下爬过去。
对于一些本身不爱爬行的宝宝,家长可以采取一些诱导措施,如把孩子放在小被子上,拉着他(她)的两条腿慢慢向后拖,并在孩子眼前放上色彩鲜艳或者能发出声音的玩具,吸引宝宝的注意力,引导他(她)抬头、逐渐向前爬行。
2、唤醒触觉皮肤
见到陌生人就哭、抵触新环境的孩子往往属于触觉过分敏感,家长可以通过简单的方法来唤醒孩子的触觉皮肤,以缓和这种敏感的状况,如利用吹风机,调到微风挡缓缓吹孩子的皮肤;用软刷子轻刷孩子的身体、或者拿梳子轻轻敲击皮肤等。
0-3岁高危儿早期干预
高危儿早期干预,不仅能提高运动能力,还能提高智能水平,对预防和减少脑瘫、智力低下、视听损伤以及行为问题儿童的发生,提高人口素质是很重要的防治措施。
早期干预可以促进智能发育,0到2岁时间段是人类中枢神经系统发育最迅速、可塑性最强的时期。未成熟的大脑可塑性很强,而且年龄越小,对脑损伤的代偿能力越好,在脑发育的关键的时期,对婴幼儿的智力和运动发育进行早期的干预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早期发现、早期给予综合的干预治疗,能够明显减少高危儿脑损伤的程度,促进脑细胞代谢,进而减少脑损伤引起的后遗症,改善高危儿的预后,提高其生活质量,减轻对社会的负担。
婴幼儿脑组织发育尚未成熟,大脑皮质膜,神经髓鞘化没有完全形成,脑损伤所致的运动发育障碍处于初级阶段,姿势和肌张力的异常尚未有固定化。早期治疗能促使损伤的大脑在不断的成熟和分化过程当中,功能得到较为有效的代偿,而早期干预正是利用大脑发育的特点,提供良性的刺激,使早产儿大脑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促进其行为的发育。
早期干预是促进康复的关键,高危儿而从新生儿期就开始建立医疗档案进行监护、干预,定期的保健、预防,可以及时的发现脑瘫等高危儿,使其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期,能够得到针对性的干预、康复治疗,使有高危因素的中枢神经系统发育障碍的状况得到改善,赶上同龄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
注意力缺陷多动及其他发展障碍
注意力缺陷障碍(ADD)的俗称是儿童多动症,其发病原因很多,是儿童青少年时期常见的病,有的甚至延续到成年。近年来由于环境、教育等因素,注意力缺陷障碍(ADD)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
表现
以下是以“注意力”为主的特征:
以下是以“过动”为主的特征:
以下是以“冲动”为主的特征:
2、无法等待轮到他;
3、常常在不适当的状况下打断事情/对话的进行。
注意力缺陷障碍ADD的一般表现
从事一项活动时容易分心。因此,在上课时,只要听到教室内有一点响动,他的眼睛立即循声而去,窗户外面有人走过,马上转头张望。由于分心,所以对于完成的工作任务或学习任务,总是粗心大意,差错百出。尤其是一些需要有耐心去观察和完成的细节性任务更容易出错。经常丢三落四,把书本、铅笔、文具盒等学习用品或生活用品丢失在家或忘在学校。做作业拖拖拉拉也是这类儿童常见的症状,只有1个小时的作业,他们常常拖拖拉拉,一会儿喝水、一会儿上厕所、一会儿玩东西,2~3个小时也完不成,需要家长在旁边时时督促,甚至考试时也因注意不集中而做不完卷子。
二、冲动控制能力差
冲动控制能力差表现为耐心差,不能等待,对挫折的耐受能力低。所以,常常是别人话还没说完,他们就抢着回答。在与别人交流时也不把别人的话听完就插嘴,不能耐心地倾听别人说话往往是这类儿童的突出特点。考试中粗心大意,从来不会检查核对,常常丢掉一些题目未做或把本来计算正确的结果抄错,甚至试卷的背面还未翻过来看就交卷,导致考试成绩不好。在集体游戏或比赛中不能遵照游戏规则,不能等待着按顺序轮流进行,而是插队抢先。经常去干扰其他儿童的活动,与同伴发生冲突,不受人欢迎。
三、活动过度
比别的儿童活动多,精力旺盛,不能安静下来。行走时不是走在路中间,而是在路旁跳来跳去,或是绕着障碍物行走。过马路时不怕危险,快速地奔跑。到需要安静的公共场所也不安静,总是让大人为他绷着一根弦,担心他们的安危。
在学校,上课不安静,做小动作,玩文具、书本,用手去撩拨邻座同学,弄出噪声。下课后不安静地呆在教室里,总是在教室内外与别的同学追追打打,高声叫喊,严重影响学校秩序。
四、学习困难
学习成绩的下绛。成绩往往具有很大的波动性,家长与老师管得严格一些时就上升,放松管理后又下降到低谷。
五、感知觉功能异常
翻掌等活动不灵活,拿筷子、握笔书写、扣纽扣、系鞋带、做手工操作等动作笨拙。眼球轻微震颤,阅读时眼球运动不协调,认字时把偏旁相近的字搞混淆,如6与9,b与p之间区分困难。
六、品行问题
在家违抗父母的命令,故意与父母对着干,在学校违反学校纪律,说谎,打架,逃学,旷课,外出不归等。
七、社交问题
大约一半以上多动症的孩子常常在学校很孤独,感到没有朋友。发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他们在与小伙伴的交往中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对别人发号施令,干扰别人游戏;他们常缺乏社交技能,不尊敬长辈,不能与小伙伴合作,在游戏时不守规则,不能依次轮流等待;他们不能体察别人的感受,例如开玩笑引起别人恼怒时不能及时转换话题;对人有敌意,遇事总是从坏的方面猜测别人,在和同学产生矛盾时常采用语言和躯体攻击的方式解决……
八、情绪问题
情绪问题在多动症儿童中也比较多见,如烦躁不安、不高兴,遇到不愉快的事总是发脾气,易激惹,起极端,甚至出现对抗大人,攻击他人的行为。
孤独症谱系障碍
孤独症谱系障碍(ASD,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是根据典型孤独症的核心症状进行扩展定义的广泛意义上的孤独症,既包括了典型孤独症,也包括了不典型孤独症,又包括了阿斯伯格综合症、孤独症边缘、孤独症疑似等症状。
孤独症的定义
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发育障碍性疾病。它是一种先天精神疾患,和后天家庭教养无关。该病男女发病率差异显著,在我国男女患病率比例为6—9:1。
典型孤独症,其核心症状就是所谓的“三联症”,主要体现为在社会性和交流能力、语言能力、仪式化的刻板行为三个方面同时都具有本质的缺损。其主要症状为:
1、社会交流障碍:一般表现为缺乏与他人的交流或交流技巧,与父母亲之间缺乏安全依恋关系等;
2、语言交流障碍:语言发育落后,或者在正常语言发育后出现语言倒退,或语言缺乏交流性质;
3、重复刻板行为。 不典型孤独症则在前述三个方面不全具有缺陷,只具有其中之一或之二。
提出孤独症谱系障碍的概念,主要根据是在临床上逐渐发现,很多患者未必在三个方面都有明显的缺损(比如未必有刻板的行为),够不上典型孤独症的诊断标准,但是在社会性和交流能力方面还是有比较明显的缺陷,难以用一个特定的“标签”来命名,所以引入“孤独症谱系障碍”这个概念,把孤独的相关行为表现看成是一个谱系,程度由低到高,低端的就是“典型孤独症”,高端的就逐渐接近普通人群。引入谱系概念之后,就可以说,所谓的孤独症,只要具备了“三联症”特征的一部分,就没有“是与不是”的概念,更确切的是“在谱系内的缺损程度有多深”。 孤独症谱系障碍,除了在核心症状上的表现,还有一些外围症状,比如消化系统、免疫系统、感觉系统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对人的感官干扰很大,造成自闭症患者各种各样的怪异行为。他们往往存在感觉异常,表现为痛觉迟钝、对某些声音或图像特别恐惧或喜好等;存在便秘、尿频或小便失控、消化不良和营养偏差、皮肤易生湿疹、易感冒、睡眠障碍等;其他常见行为包括多动、注意力分散、发脾气、攻击、自伤等。
孤独症的成因
一、生物学成因
孤独症的医学生物学原因,可能是遗传学因素、免疫因素、生化因素、孕产期因素等。孤独症的成因极为复杂,有遗传易感性的个体是否发病,取决于各种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很难在孤独症患者个体身上确认出一种共有的医学成因。这种病症可能是因为许多不同的医学成因(如:遗传、病毒感染、孕产期危险因素、其他原因),造成了特定脑结构或脑功能的损伤所致。至于损伤的具体部位、机制如何,仍待进一步研究。
1、遗传学因素
对有孤独症患者的家族进行研究发现,儿童孤独症同胞患病率为2%-8%,是一般人群发病率的50-200倍。双生子研究则显示,同卵双生的同病一致率为60%,异卵双生的同病一致率为0。这些证据证明遗传因素是儿童孤独症发病的重要原因。 孤独症是多基因遗传病,目前的研究,对于候选基因的数目和界定仍不清楚,对存在1位以上孤独症患者的家族进行的全基因扫描估计,该病至少是10个以上致病基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具有孤独症遗传基因的个体,称为有遗传易感性的个体。个体是否发病,除了决定于遗传因素外,还受着环境等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从理论上讲,一系列儿童孤独症致病基因降低了儿童孤独症的发病“阈值”,在环境因素、免疫因素以及其他因素的作用下发病;如果缺乏环境因素、免疫因素以及其他因素的触发,则不出现孤独症症状(Korvatska,2002)。 关于与孤独症的遗传现象有联系的异常染色体或候选基因的研究,迄今为止,还未取得一致的研究成果。目前,一般认为它们可能是7号染色体、15号染色体、5-HTT基因、BDNF基因等。这些异常的染色体以及候选基因,导致与神经系统发育有关的蛋白质(如神经营养因子)、糖蛋白、酶、受体、神经递质等的异常表达,从而引起大脑、小脑、神经发育异常,提供了易患儿童孤独症的生物学基础,加上其他因素的共同作用,最终导致了特定的神经发育障碍,从而出现了孤独症症状。
2、免疫因素
最近的不少研究发现,免疫功能障碍可能与孤独症的发生或发展存在着某种相关,但具体作用机制如何,目前还说法不一。主要观点,包括自身免疫因素、病毒感染学说、免疫接种因素。 自身免疫因素的提出者发现,孤独症患者脑部组织的免疫反应比正常人活跃,其中反应最激烈的区域是小脑(Pardo,2004)。还有人对7位孤独症患者进行研究,发现其脑脊液内的细胞激素水平(这是免疫反应的标志)同样比正常人要高,这说明孤独症患者与正常人相比,其大脑和小脑都存在着炎症。 病毒感染学说的提出者认为,免疫功能缺乏的个体,在胎儿期或新生儿期增加了病毒感染的几率,病毒引起他们中枢神经系统的永久性损害,导致婴儿孤独症。
3、生化因素
人们提出,孤独症发生可能与神经系统中神经递质的代谢失常有关。人体神经系统功能的完成,要依靠一套复杂的信号传导过程,承担神经细胞或神经---肌肉之间信号传递作用的一类重要化学物质是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不同,传递的信息就不同,神经递质在大脑不同部位的浓度高低、传递快慢、传递多少等,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方式。当前认为与孤独症关系较为密切的神经递质有5-羟色胺、多巴胺、谷氨酸等。这些神经递质的失常通常与基因异常或变异有关。
4、孕产期因素
目前人们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孕产期危险因素与孤独症有关,但可能不是孤独症发病的直接原因,它只是加强了已存在的遗传易感性,增加了孤独症发生的危险性,而可能是重要的间接原因。这些孕产期危险因素有精神抑郁、吸烟史、病毒感染、高烧、服药史、剖宫产、患儿早产、出生体重低、有产伤、呼吸窘迫综合症及先天畸形等。
二、神经心理学成因
1、心理理论缺陷说
心理理论缺陷说主要用来解释孤独症社交交往障碍。心理理论能力,是指个体对于自己或他人的信念、愿望、意图等心理状态的认识和理解,并藉此对他人的心理和行为进行解释和推理的能力,被认为是社会认知和交往的基础。自1985年开始,有人陆续以心理理论习得上的特殊损害来解释孤独症儿童在人际交往、想象、及语言方面表现出的一系列特殊障碍。 随着当前脑科学研究的进展,有关孤独症心理理论受损的神经机制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发现杏仁核、海马、左内侧前额皮层、右侧眶额皮层等脑结构可能与此有关:杏仁核损伤会使孤独症儿童难以对社会性刺激作出适当反应;海马损伤会使延迟动作模仿出现困难;内侧颞叶机能障碍对认知、记忆和情感有影响,因而与社会互动、移情等社会交往技能的发展密切相关;颞平面的结构异常与交往障碍有关。上述各个区域的机能障碍很可能导致孤独症儿童的自我封闭。
2、中枢性统合不足说
中枢性统合不足说主要用来解释孤独症患者的兴趣狭窄和特殊才能。一些学者认为,孤独症患者的信息加工不完善,其注意力经常被正常人所忽视的客体表面或个别特征所吸引,对整体情景缺乏注意,结果使得信息加工发生在局部而非整体水平上。由此也可解释一些高功能孤独症患者在记忆、数学或音乐某一领域可能具有特殊才能的现象。 一些研究发现,小脑发育异常可能与注意缺陷和整合加工不足有关。小脑被认为是仅次于额叶的信息加工系统,能够通过它的深部核团发出投射纤维,对额叶的运动、语言、认知、记忆等功能进行迅速的加工整合。小脑的蒲肯野细胞是小脑中唯一对其深部核团有抑制作用的神经细胞。孤独症患者小脑部位病变,普肯野细胞大量丧失,将会使额叶的运动、语言、认知、记忆等功能的执行速度和准确性得不到有效的调节。因此小脑病变有可能是孤独症中枢性统合不足的神经病理基础。
3、执行功能缺陷说
执行功能缺陷说主要用来解释孤独症患者的刻板和重复性的行为。执行功能是个体进行问题解决时所必备的神经心理技能,涉及很多目的性、指向性行为的适应过程,如计划、抑制控制、工作记忆、弹性思考与行动等。执行功能缺陷,对孤独症患者的仿说、反复性的思考和动作、缺少计划、难以抑制不适当的反应等作出了解释。 一些研究显示,大脑的前额叶与执行功能有着密切的联系。有人对2-4岁的孤独症患儿进行检查,发现他们额叶的局部脑血流明显降低,提示孤独症患儿大脑额叶成熟延迟。
三、生态学模式的孤独症观
孤独症的干预方法
孤独症严重危害儿童身心健康,患者如果不能获得康复,可造成终生残疾,影响患者终生的身心健康、社会交往、学习、生活、就业,给家庭和社会也造成了严重的负担。孤独症儿童的康复问题,越来越多地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也引起政府有关部门及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的高度重视。 孤独症病因和生化异常改变极其复杂,至今尚未完全阐明,治疗就更加束手无策,目前多采用特殊教育训练为主;西医近年来试用传统的或新型的抗精神病药物等进行生物医学干预;中医界将孤独症列为疑难杂症之一,进行了经络穴位按摩、中药、针灸等多种努力。 从医学生物学、神经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孤独症成因,都认为是孤独症患者有其内因,即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出现了问题;从生态学角度,则认为孤独症患者与外界的互动,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人类大脑的发展和成熟不仅仅是生理驱动(如基因)的过程,大脑皮质结构也受到学习经验的质和量的影响,也就是说,孤独症患者是可教育的。从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同时实施干预,应该是比较合理的思路,可以给孤独症康复事业带来更加广阔的前景。教育训练从业人员或机构、中西医治疗从业人员或机构,如果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而片面宣传“唯教育训练有效论”或“唯治疗有效论”,将会误导孤独症儿童家长的决策,从而贻害自闭症患者的终生健康。从内因着手实施干预,就是针对其脑和神经发育异常,进行中医、西医、中医药结合的治疗;从外因着手实施干预,就是提供尽量好的教育环境,对孤独症儿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训练。
早期干预的重要性
语言发育迟缓
语言发育迟缓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儿童口头表达能力或语言理解能力明显落后于同龄儿童的正常发育水平。智力低下、听力障碍、构音器官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语言环境不良等因素均是儿童语言发育迟缓的常见原因。若发现儿童有语言发育迟缓现象,应努力查找病因。若儿童无以上明确原因而出现的语言发育明显延迟现象,则称为特发性语言发育障碍或发育性语言迟缓。
病因
临床表现
诊断
治疗
智力发育落后
1、智力运作。也称为智商,它是指一个人学习,推理,做出决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适应行为。这些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技能,例如能够有效沟通,与他人互动和照顾自己的能力。
智力通过智商测试来衡量。平均智商为100,大多数人的得分在85到115之间。如果儿童智商低于85分,则说明比同龄人智力发展慢。
儿童智力发育迟缓的迹象是什么?
什么原因引起智力发育迟缓?
1、遗传条件。其中包括唐氏综合症和脆性X综合征。
2、怀孕期间的问题。会干扰胎儿大脑发育的因素,包括饮酒或吸毒、营养不良、某些感染或先兆子痫。
3、分娩中的问题。如果婴儿在分娩时或过早出生时缺氧,可能会导致智力残疾。
4、疾病或伤害。脑膜炎,百日咳或麻疹等感染可导致智力残疾。严重的头部受伤,严重的营养不良,脑部感染,暴露于铅等有毒物质以及严重的疏忽或虐待也可能导致这种情况。
5、以上都不是。在所有儿童智力发育迟缓中,有2/3的原因是未知的。
由于大脑具有可塑性,具有非常强大的代偿功能,2、3、4、5这些情况的孩子智力水平都是有可能提升的。只要用对方法,轻度的智力发育迟缓是可以提升到正常水平的。
感觉统合失调
1972年,美国南加州大学临床心理学专家爱尔丝博士(Ayresa.J)创导了感觉统合(Sensory Integration Theory)——即“感统”理论。
“感统”是指将人体器官各部分感觉信息输入组合起来,经大脑统合作用,完成对身体外的知觉做出反应。只有经过感觉统合,神经系统的不同部分才能协调整体作用使个体与环境顺利接触;没有感觉统合,大脑和身体就不能协调发展。
感统失调的孩子大部分智力都很正常,只是孩子的大脑和身体各部分的协调出现了障碍,使得许多优秀的方面表现不出来。通常孩子在12岁之前通过训练很容易纠正感统失调的现象,一旦超过12岁就会定型,无法改变。
造成原因
因胎位不正引起的平衡失调;
因早产或剖腹产造成幼儿压迫感不足;
造成触觉失调。 因怀孕期间不正确的吃药和打针对幼儿造成的伤害。
2、环境及人为的原因(后天性的)
由于小家庭和都市化生活,使得儿童活动范围变小,大人对幼儿过度保护,事事包办,导致儿童接受的信息不全面;
父母太忙碌,辅导少而造成幼儿右脑感官刺激不足;
出生后,没让孩子经过爬行阶段就直接学习走路,产生了前庭平衡失调;
父母或保姆不准孩子玩土,玩沙,害怕弄脏,从而造成幼儿触觉刺激缺乏;
过早地使用学步车,使幼儿前庭平衡及头部支撑力不足;
父母的要求太高,管教太严,人为地造成孩子压力太大,儿童自由活动时间太少造成精神上的伤害,产生拔苗助长的挫折等等 。
常见问题
1、躲避接触,固执于某些物件要时刻抱着才有安全感,不爱玩身体接触的游戏,嫌弃某些质地的衣物。
2、讨厌被触摸,讨厌理发、洗澡、刷牙,不喜欢绘画、沙土、泥工等手工作业。 3.爱打架 爱发脾气动手打人,对非恶意的身体接触反应激烈。
二、前庭感觉功能问题:
1、特别爱玩旋转的凳椅或游乐设施,而不会晕。
2、喜欢旋转或绕圈子跑,而不晕不累。
3、虽看到了仍常碰撞桌椅、旁人、柱子、门墙。
4、行动、吃饭、敲鼓、画画时双手协调不良,常忘了另一边。
5、手脚笨拙,容易跌倒,拉他时仍显得笨重。
6、俯卧地板和床上时头、颈、胸无法抬高。
7、爬上爬下,跑进跑出,不听劝阻。
8、不安地乱动,东摸西扯,不听劝阻,处罚无效。
9、喜欢惹人,捣蛋,恶作剧。
10、经常自言自语,重复别人的话,并且喜欢背诵广告语言。
11、表面左撇子,其实左右手都用,而且无固定使用哪支手。
12、分不清左右方向,鞋子衣服常常穿反。
13、对陌生地方的电梯或楼梯不敢坐或动作缓慢。
14、组织力不佳,经常弄乱东西,不喜欢整理自己的环境。
三、本体感觉功能问题:
1、书写速度慢,字迹不规则,书写时往往过分用劲。
2、在学习和其它活动中,顺序性和时间意识差。
3、容易因为非智力因素引起学习不良,完成简单动作常常遭遇失败,自信心不足,遇到困难容易沮丧,依赖性强。
4、学习系鞋带、扣钮扣等精细动作困难,大运动和精细运动技能差,动作笨拙,不喜欢翻跟头,不善于玩积木。
5、不合群、孤僻,在陌生环境容易迷失方向。
家庭训练疗法
1.爬行
七八个月大时,孩子应该慢慢学会爬行,通过不断努力地抬头、仰脖子,来锻炼前庭觉,向前爬行的过程对孩子来说也是一个探索的过程,能够提高孩子的手眼协调、视听能力。
因此,家长应鼓励孩子多爬行,例如家长躺在地上,让孩子慢慢爬上家长的身体;或者家长手脚着地弯成拱形,吸引宝宝从底下爬过去。
对于一些本身不爱爬行的宝宝,家长可以采取一些诱导措施,如把孩子放在小被子上,拉着他(她)的两条腿慢慢向后拖,并在孩子眼前放上色彩鲜艳或者能发出声音的玩具,吸引宝宝的注意力,引导他(她)抬头、逐渐向前爬行。
2.唤醒触觉皮肤
见到陌生人就哭、抵触新环境的孩子往往属于触觉过分敏感,家长可以通过简单的方法来唤醒孩子的触觉皮肤,以缓和这种敏感的状况,如利用吹风机,调到微风挡缓缓吹孩子的皮肤;用软刷子轻刷孩子的身体、或者拿梳子轻轻敲击皮肤等。
0-3岁高危儿早期干预
高危儿早期干预,不仅能提高运动能力,还能提高智能水平,对预防和减少脑瘫、智力低下、视听损伤以及行为问题儿童的发生,提高人口素质是很重要的防治措施。
早期干预可以促进智能发育,0到2岁时间段是人类中枢神经系统发育最迅速、可塑性最强的时期。未成熟的大脑可塑性很强,而且年龄越小,对脑损伤的代偿能力越好,在脑发育的关键的时期,对婴幼儿的智力和运动发育进行早期的干预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早期发现、早期给予综合的干预治疗,能够明显减少高危儿脑损伤的程度,促进脑细胞代谢,进而减少脑损伤引起的后遗症,改善高危儿的预后,提高其生活质量,减轻对社会的负担。
婴幼儿脑组织发育尚未成熟,大脑皮质膜,神经髓鞘化没有完全形成,脑损伤所致的运动发育障碍处于初级阶段,姿势和肌张力的异常尚未有固定化。早期治疗能促使损伤的大脑在不断的成熟和分化过程当中,功能得到较为有效的代偿,而早期干预正是利用大脑发育的特点,提供良性的刺激,使早产儿大脑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促进其行为的发育。
早期干预是促进康复的关键,高危儿而从新生儿期就开始建立医疗档案进行监护、干预,定期的保健、预防,可以及时的发现脑瘫等高危儿,使其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期,能够得到针对性的干预、康复治疗,使有高危因素的中枢神经系统发育障碍的状况得到改善,赶上同龄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
注意力缺陷、及其他发展型障碍
注意力缺陷障碍(ADD)的俗称是儿童多动症,其发病原因很多,是儿童青少年时期常见的病,有的甚至延续到成年。近年来由于环境、教育等因素,注意力缺陷障碍(ADD)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
表现
以下是以“注意力”为主的特征:
以下是以“过动”为主的特征:
以下是以“冲动”为主的特征:
2、无法等待轮到他;
3、常常在不适当的状况下打断事情/对话的进行。
注意力缺陷障碍ADD的一般表现
从事一项活动时容易分心。因此,在上课时,只要听到教室内有一点响动,他的眼睛立即循声而去,窗户外面有人走过,马上转头张望。由于分心,所以对于完成的工作任务或学习任务,总是粗心大意,差错百出。尤其是一些需要有耐心去观察和完成的细节性任务更容易出错。经常丢三落四,把书本、铅笔、文具盒等学习用品或生活用品丢失在家或忘在学校。做作业拖拖拉拉也是这类儿童常见的症状,只有1个小时的作业,他们常常拖拖拉拉,一会儿喝水、一会儿上厕所、一会儿玩东西,2~3个小时也完不成,需要家长在旁边时时督促,甚至考试时也因注意不集中而做不完卷子。
二、冲动控制能力差
冲动控制能力差表现为耐心差,不能等待,对挫折的耐受能力低。所以,常常是别人话还没说完,他们就抢着回答。在与别人交流时也不把别人的话听完就插嘴,不能耐心地倾听别人说话往往是这类儿童的突出特点。考试中粗心大意,从来不会检查核对,常常丢掉一些题目未做或把本来计算正确的结果抄错,甚至试卷的背面还未翻过来看就交卷,导致考试成绩不好。在集体游戏或比赛中不能遵照游戏规则,不能等待着按顺序轮流进行,而是插队抢先。经常去干扰其他儿童的活动,与同伴发生冲突,不受人欢迎。
三、活动过度
比别的儿童活动多,精力旺盛,不能安静下来。行走时不是走在路中间,而是在路旁跳来跳去,或是绕着障碍物行走。过马路时不怕危险,快速地奔跑。到需要安静的公共场所也不安静,总是让大人为他绷着一根弦,担心他们的安危。
在学校,上课不安静,做小动作,玩文具、书本,用手去撩拨邻座同学,弄出噪声。下课后不安静地呆在教室里,总是在教室内外与别的同学追追打打,高声叫喊,严重影响学校秩序。
四、学习困难
学习成绩的下绛。成绩往往具有很大的波动性,家长与老师管得严格一些时就上升,放松管理后又下降到低谷。
五、感知觉功能异常
翻掌等活动不灵活,拿筷子、握笔书写、扣纽扣、系鞋带、做手工操作等动作笨拙。眼球轻微震颤,阅读时眼球运动不协调,认字时把偏旁相近的字搞混淆,如6与9,b与p之间区分困难。
六、品行问题
在家违抗父母的命令,故意与父母对着干,在学校违反学校纪律,说谎,打架,逃学,旷课,外出不归等。
七、社交问题
大约一半以上多动症的孩子常常在学校很孤独,感到没有朋友。发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他们在与小伙伴的交往中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对别人发号施令,干扰别人游戏;他们常缺乏社交技能,不尊敬长辈,不能与小伙伴合作,在游戏时不守规则,不能依次轮流等待;他们不能体察别人的感受,例如开玩笑引起别人恼怒时不能及时转换话题;对人有敌意,遇事总是从坏的方面猜测别人,在和同学产生矛盾时常采用语言和躯体攻击的方式解决……
八、情绪问题
情绪问题在多动症儿童中也比较多见,如烦躁不安、不高兴,遇到不愉快的事总是发脾气,易激惹,起极端,甚至出现对抗大人,攻击他人的行为。
联系电话:186-3687-6171
北京总部官网:http://www.fyha-vip.com/
Copyright © 太原方元医疗管理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黑ICP备案号:123456789-1号